#电影我的姐姐#
真的没想到,一个并不算最好时段的清明电影档,会让《我的姐姐》成为最大的票房赢家,截止到4月8日,累计票房已经达到了5.04亿。
随之而来的关于人性、情感、自由等方面的争论,也让它迅速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电影。
有人挖出了剧本的原型故事,并据此对电影的结局表达强烈不满,认为安然的“妥协”违背了现代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想法,反而是原型把弟弟送到乡下穷人家,自己卖掉房子去大城市享福更大快人心。
殊不知,这个从小被父母嫌弃,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原型女孩,她所谓的悲惨经历也是经过了多次的修饰加工。
最近有网友曝出,看完女孩最初的帖子才是“三观尽毁”,她在父母家人的宠爱下长大,只是上大学后父母感觉到寂寞,才不顾她的强烈反对生下弟弟。
如果据此就来指责父母的自私,并把这种认知的结果,投射到一个幼小的孩子身上,未免有失偏颇。
电影里面,爸爸为了能顺利生二胎,逼着安然装瘸子,这种情节的设置本就是为了给后面的冲突埋伏笔,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可是我依然能够理解她在父母意外去世后,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弟弟,表现出来的抗拒乃至无情。
难道都要像姑妈一样牺牲掉自己一生的幸福,才能圆了一个亲情的名义吗?
安然是不甘心的,她既不想被困在生活的枷锁里,更不想被束缚在情感的围墙中,因此她一直都在努力地抗争。
她要考研学医,摆脱被人看不起的护士身份;
她要离开这个让她透不过气的原生家庭,因为在这里没有人考虑过她的感受。
相比于苦了一辈子的姑妈,安然更能代表新一代女性的形象,她们不愿意屈从于传统思想对女人的“压榨”,追求人性的自由独立。
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要举双手赞成。
可凡事过犹则不及,如果因为要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就要牺牲掉亲情挚爱,非要把个人与亲缘推向天然对立的位置,那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导演在谈及《我的姐姐》创作初衷时曾提到过: “希望给大家呈现出来一种选择的多样性和自由,没有一条道路一定是正确的,我们不要试图去教她们怎么做,她们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
哪怕她最终选择的是家庭,可能遭遇到一些痛楚或者伤害,只要她愿意承担因此而来的代价,那就足够了。
谁又知道在另外一条道路上,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坎坷呢?
不管是电影还是故事原型,其实梳理下来所有的矛盾点就集中在三个方面。
争论焦点之一:父母该不该要二胎弟弟?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该不该,而非能不能,因为法律从来都没有赋予一胎子女决定父母能否生育二胎的权利。
也就是说,父母要不要生二胎,其实根本不需要征求老大的同意。
可就算是安然这种“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依然希望能得到她的支持,因为在冷冰冰的法条之外,我们还需要情感的维系。
至于说应不应该,那就要看父母生育二胎的初衷是什么。
如果是考虑到一个子女将来赡养老人压力大,或者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精神空虚,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育二胎也是合情合理。
如果是重男轻女思想作祟,两胎子女年龄差距过大,还非要生儿子来传宗接代,把抚养幼子的压力转嫁给老大,那样的父母就太过于自私。
影片里,弟弟的出生违背了安然的意见,导致她与父母决裂。
但是如果不是一场意外的发生,以她父母的年纪,应该还是有能力把二胎的儿子养大成人。
这种抚养的转移并非出自他们主动的意愿,而意外都是不可预测的,从这点来说,父亲执意生二胎固然有重男轻女的老派思想,可也没有网友们认为的那样“十恶不赦”。
争论焦点之二:财产该不该分给弟弟。
我想很多对原型故事里女孩不满的人,关注的点在于她把父母的“错误”归咎于弟弟的出生,然后以追求自由的名字剥夺了弟弟财产的继承权。
从故事情节来看,两套房产都是父母和爷爷生前合法赠与,属于安然个人财产,根本不在遗产继承范围之内,安然拥有合法处置的权利。
大伯要求安然抚养弟弟未果,就提出让她把一套房子过户给弟弟,他们认为姐姐照顾弟弟是天经地义的事,却忽略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哪里是一句话就能够说清楚。
“长姐如母”四个字重如千金,安然正是看到了姑妈的过去,才不想重蹈覆辙。
那么故事原型中,不管是女孩在父母生前拒绝返还,还是意外发生后卖掉房产的举动在法律上来说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父母留有其他遗产或者死亡补偿金之类,那么弟弟同样有继承的权利。
争议焦点之三:父母去世后,姐姐有没有抚养弟弟的义务。
大部分支持女孩的网友所秉持的观点,无非就是因为父母的自私才导致弟弟处于无人抚养的困境,而亲戚们用道德绑架来阻止女孩追求个人的梦想与自由,实在是对女孩太不公平。
而实际上,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如果父母没有抚养子女的能力,作为成年子女,就有照顾未成年弟弟妹妹的义务,这是逃避不了的责任。
父母去世是事实,弟弟与她有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也是事实。
即便心中有再多不满,她把弟弟弃养的行为也不妥当,更别提让一个幼小的孩子饿了一天任他哭泣不止,纸尿裤里的屎尿多的都兜不住。
这已经不是自私能形容,用冷血一点都不为过,哪怕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孩子,恐怕也下不了这样的狠心。
而这位女孩竟然还能堂而皇之地把它公之于众,更可悲的是还有一大群人点赞支持,难道说追求女性独立就必须舍弃亲情,就要把人性的善意都变成冷漠自私?
我们当然不赞同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要求她必须放弃自己所有来养育这个弟弟,可是难道除了弃养,就没有了更好一点的解决方案?除了仇恨就没有更温情一些的心理感知?
于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与原型截然不同的结局,安然在与弟弟的相处中被触发了潜藏心底的爱,在最后签字的那一刹那,亲情终究战胜了自我,她牵着弟弟的手,走出了领养的那个家。
有人说,导演这样的处理方式太俗套,一点都没有原型故事的“爽点”。
当女孩刻意给两岁多的亲弟弟选择了偏远农村的穷困家庭,当她用轻松的口吻诉说着自己扔掉了“包袱”,当她在大城市享受着父母长辈的余荫,她的确是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可为什么我的心里却感觉到透骨的冰凉。
争论对与错已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当我们给心底的善挂上一把枷锁,释放自己的“恶”,当看台之下纷纷为冷漠摇旗呐喊,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作为一个男人,你真的愿意去找这样妻子来陪伴自己一生吗?
作为她将来的子女,又怎样来看待自己的母亲如此决绝的选择?
《我的姐姐》之所以爆火,就是因为它戳中了现实生活里的痛点,“重男轻女、伏地魔、男尊女卑”,每一个词语都直击女性的心窝,引起她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就像片中的姑妈一样,她为了弟弟一家人,牺牲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抛下了出国赚钱的机遇,把自己困在了姐姐这个角色的枷锁里,艰难的一路走了下来。
那她有没有后悔过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我想“长姐如母”这四个字足以给出答案,这其中也许有她的父母殷切的嘱托甚至命令,但不可否认的是,血脉亲缘的力量才能支撑她走了这么久。
《我的姐姐》上映仅8天,票房就已经突破5个亿,没想到却惹来众多女网友的不满。
开放式结局戳破了她们追求“自由”的假面,把人性的自私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我们也都活在亲情的羁绊里。
如果说为了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选择抛弃弟弟就值得称赞,那么她口口声声责备父母的自私,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难道说绝情的冷漠,还能比自私强到哪里去?
不要再给人性的“恶”寻找所谓不得已的理由,当我们在生命的天平上投下至关重要的砝码,也就意味着将要朝着哪个方向迈出这一步。
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马克思
“我的姐姐”这简单的四个字,也不过31个笔画,可它所代表的又不仅仅只是一个身份。
一步向左是自我的解脱,一步向右是亲情的难舍,这走出去的一步将要通向哪里,谁都无法得知。
我是@飞鱼说情感 ,与你在文字世界里,见天地,辨人性,知情感!